新十条发布,全员核酸已成历史
“随着大规模疫苗接种和新冠病毒变异,病毒传播力增强,但致病力减弱,给人群带来的整体健康风险趋于缓和,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1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当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十条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措施。围绕这些优化措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当天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切。
2019年12月至今,新冠病毒疫情已经持续三年。
精准防控、人民至上、按需核酸已经逐渐成为共识,防控从发现病毒向患者治疗过渡也成为实际需求,生活还是要回归正常。
随着三年疫情的跌宕起伏,“核酸检测”成为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但随着病毒的变异和社交媒体上各种真真假假新闻的传播,很多人对“新冠”和“核酸检测”仍然抱有疑问。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在过去的三年中,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核酸检测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抗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不可否认,也无法抹杀!
不敢说没有一个基因检测机构希望疫情持续,但肯定没有一名检验人员想把核酸检测当毕生事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尽可能保证核酸检测报告尽快发出、尽可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已经让核酸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付出了超常的精力、背负了太多压力!!
解封不等于0防护,国家保护了我们三年,接下来就要靠我们自己保护自己了。
核酸检测中的功与”过“
核酸检测的作用——医学界公认诊断新冠病毒的“金标准”。
我们为什么要做核酸?在核酸检测中,为什么会出现“假阳性”的情况?对此,不少民众也纷纷提出疑惑,质疑高频次的核酸检测究竟意义何在?
因为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传染源的关键手段,开展核酸检测是为了实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样能够精准及时地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降低传播风险,保护易感人群。
三年抗疫,我们已经建立了“核酸检测、疫苗防护、轻症中药、重症特效药、病毒变异跟踪分析等”立体化的防疫体系,经受住了全球德尔塔变异株疫情、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的冲击。
三年抗疫,我们经历了保卫武汉时对病毒的一无所知、甚至恐慌、恐惧,到如今对病毒的变异株跟踪、分析、充分了解,我们实现了疫苗接种率超90%、新冠发病率低、死亡人数少。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核酸检测是我们防疫体系里至关重要的一环,更是防疫体系里的排头兵,对于病情的发现、预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专业角度讲,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可视为等同于对病毒进行培养,然后再进行检测的结果。这就好比方说是“养小鸡崽”,当鸡崽很小的时候,一般人看不出公还是母,但鸡崽养大以后,一看鸡冠子就知道了。
那么“假阳性”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在作怪?答案是影响了检测准确性。
尽管我们核酸检测的特异性是100%,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可能会因试验过程以及操作造成的一些污染而导致假阳性,据分析,由污染导致的假阳性,它的污染来源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扩增产物的遗留污染,在大规模核酸检测的过程中,由于样本量大,而我们采取的又是“停人不停机”的连续工作方式,因此每轮扩增检测之间的清洁有可能不到位。同时也无法保证每个扩增管都是密闭的,就有可能造成假阳性。另外,检测过程中样本之间可能会发生交叉污染,比如说有阳性样本或者我们所用的质控品污染了本来是阴性的样本。做出来以后,是由于交叉污染造成的假阳性。此外,还有个别实验室包括技术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也会造成假阳性的结果。
2022年起核酸检测费用六连降
在2022年之前,核酸的价格是非常高的。2021年核酸的指导价一年前是120元,2020年超过了200元。如果你急着去第三方检测机构,价格可能会达到三五百元。20世纪初,核酸供不应求,黄牛党甚至把检测资格炒到几千元。
然而,2022年中,核酸检测费用降价6次,单检价格从120元下降到6元,混检价格从35元下降到3.5元/人。
3.5元/人,一管10人就是35元,其中还有15元要分配给社区核酸采样人员,核酸检测机构拿到手只有20元/管,也就是2元/人。
这个每管20元中核酸检测机构要支付的成本包括检测试剂8-9元,人工2-3元,设备折旧2-3元,还有房租水电管理费用等等,这样算下来,一管毛利润不到5元,这还不包括复检和复核的检验费用,以及财务费用。
新冠发病后的症状表现
随着全国各地逐步“放开”的政策,人们尤其担心,感染新冠后,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有多大。然而,官方媒体、医学专家等都开始逐步释放“新冠没有想象中可怕”的信号。
今年11月中旬,张文宏在海南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上公开发声:新冠病毒逐渐进入稳定期,对人类造成的损害也在降低,差不多接近季节性流行感冒。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也在今年10月称,新冠症状和普通流感基本没有区别。给新冠患者在家如何养病的建议是:多休息、多喝水。
可是如果真得很不幸,有一天你被感染了,会发生什么?你该如何做?
很多人的开始反应是报备社区,及时去到发热门诊或医院进行求助治疗,这样没问题,很正确。
但实际上,普通中青年感染新冠后,7天内就可以好转。下图是医疗专家李侗曾总结的一份普通中青年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从发病第1天到第7天核酸转阴的“症状分析”。
普通中青年的发病过程适用于以上情况,接种过新冠疫苗并完成加强免疫的人群病程更短、病情更轻。
在自我康复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是无症状和轻症状。但如果你的症状有点严重,也不必惊慌,放松心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多补充水,在饮食方面提高维生素、蛋白质的摄入,鸡蛋、牛奶、瘦牛肉、鱼肉等各肉类都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它们对提高自身免疫力起着很大的作用。
今天的国人通过疫苗接种、药物的治疗,我们已进入到对病毒驯化、控制的阶段。未来对于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并不是一个核酸的清零,而是将一个有症状或者重症的疾病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备药不囤药,抗原有必要
前几天一张“新冠吃药顺序图”在社交平台大范围传播开。
中国中医药继续教育智库海外特聘专家董亚峰表示:“囤”不可取,“备”是必要的。常备一些药品在秋冬季节是必要的,备上几天够用的就行。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汪云教授表示,目前新冠感染者90%以上都是无症状和轻型,没必要大量地、非理性地抢购药品。
那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抗原检测。
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声明,明确指出居民可在药店购买试剂,自测新冠病毒抗原。进行新冠抗原检测,有利于对疑似人群的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
什么是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是检测病毒表面的蛋白。抗原,可以简单理解为病毒穿的“衣服”,抗原检测就是从抗体出发去测”衣服“的部分,让病毒显示出来。抗原检测更方便快捷,但敏感度稍差。
而核酸检测则是检测病毒里面的基因。核酸检测操作更复杂,获取结果时间长,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为什么要开展新冠抗原检测?
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高、隐匿性强,导致无症状感染者较多。
而抗原检测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方便进行自我检测的优点,将其作为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可进一步提高四早中“早发现”的能力。
哪些人群更适用于新冠抗原检测呢?
据了解,目前有三类人群适用,一是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二是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人员。三是有抗原检测需求的群众。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国家现已获批的抗原检测试剂它的敏感性在75%-98%之间,特异性在95%-99%之间,由于国家对疫情防控做的比较好,大部分地区人群流行率低于百万分之一,因此如果大规模使用抗原检测进行筛查,那么很容易造成“假阳性”过多的现象发生。
所以抗原检测,更应该用在高风险、高流行率的聚集性感染人群检测,一般人群不建议轻易做抗原检测。
我们借鉴《高盛宏观展望2023》报告中提到的,预计中国GDP增速将从今年的3.0% 加速至明年的4.5%,原因是我们退出动态清零,重新开放。
重新开放后,将不再开展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它强调的是“自愿检测”,强调的是“非必要不核酸”。
然而,一夜之间,核酸检测点大面积消失,出现了确有需要检测人员找不到核酸检测点、或核酸检测点大排长队的现象。
重新开放,本质上是对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绝不是降低了要求,目前,各地区核酸检测点均已正常进行采集工作,这更提醒了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切勿把步子一下迈的太大,合理优化核酸检测点,站好科学防疫剩下的几道岗。
借鉴其它国家的重新开放经验,开放初期我们可能会有口罩情况的激增,人口流动性下降,但后半年我们很可能就会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把原本压抑的需求再次释放出来。
希望每个人都能免受病毒侵犯,期待新的繁荣景象!
待到春暖疫情去,普天同庆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