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新一轮疫情在多省散发,呈现出点多、面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且病毒不断变异,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自10月10日起,人民日报仲音已连续三天聚焦“抗疫”,指出“躺平”不可取。
此外,新华社、经济日报也接连发声,表示精准防控疫情不容松懈,保持定力巩固抗疫成果。
10月12日,央视《新闻1+1》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视频连线采访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面对疫情,为何我国要坚持“动态清零”?梁万年解答。
01
白岩松:
这两天媒体陆续发表评论,强调信心和耐心,我也注意到有些人说,“疫情都三年了,我们还要打持久战吗?”您怎么看待很多人的这种担心?
梁万年:
我也跟大家一样,期盼疫情早点结束,但是这个新冠肺炎的疫情,确实太独特了,这个病毒很狡猾,我们目前还不能说疫情就结束了,我们目前仍然还面临着疫情的风险。从全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还处在大流行阶段,世卫组织还未宣布大流行结束,它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
从我们的外防输入的压力来看,现在在逐渐的加大,特别是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它的传播速度在加快,它的隐匿性在增强,但有一个好处,它的致病率在下降。不过,从总的一个感染来看,它对人群的健康威胁,还是大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还是坚持我们的防控策略,优化防控措施,来为战胜疫情做准备。
02
白岩松:
我们现在继续执行动态清零的政策,背后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担心的是什么?
梁万年:
动态清零是一个总的方针,这个总方针是在我们国家的抗疫理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下所确立的,它的核心问题不是说病毒的清除,也不是说一例病例都不能发生,而是对于疫情的清零。简单说就是,发现一起疫情就扑灭一起疫情,让它不出现连续性的社区传播和规模性的反弹,这就是动态清零。
在当下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强调我们的总策略总方针?为什么要强调对发生的疫情进行围捕?
主要是考虑三个方面:
1、这个疾病和病毒我们对它了解的情况,以及它的毒性和致病能力
2、我们的抵抗力,特别是卫生健康系统的救治能力和防控能力
3、我们整个社区的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力求取得一个平衡,只要不失衡,对整个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就不会造成大的危害。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力,和病毒和疾病之间,还无法做到完全的平衡。所以必须要介入社会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来取得平衡。基于这一点,我们现在很担忧的是,如果我们不加以严格地管控,我们会导致一些大量的感染,大量的感染会出现一些重症病例,乃至死亡病例的出现。
另外,一旦感染人数增多,就会产生医疗系统的挤兑。反过来,就会加剧人们的恐惧心理,对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这是我们非常担忧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
03
白岩松:
梁教授,您一定也听到了另外的声音:有的国家疫情都结束了,球场坐8万人都不戴口罩,我们为什么还要动态清零?
梁万年:
从全球的情况来看,大家可能认为其他国家完全放松了,完全对疫情都不管了,其实我们认真分析一下,也不完全是这样。
从全球各个国家来看,绝大部分国家是在入境这一块进行放松和调整,那么从国内疫情防控调整的这块措施上,它只是由过去把社区作为头一套防线,退回到医疗机构,把防止医疗机构的挤兑,把防重症和死亡作为很重要的防线,并不是完全躺平和放任不管,对社会公共卫生的措施,会根据疫情的需要再适度采取,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也反复呼吁个人的防护,比如戴口罩、保持适宜的社交距离,这也是被大家反复强调的,尤其从公共卫生专家这一块,从国际情况来看,为什么我们国家还是一个比较严格的措施呢?
我们前几波的疫情触及是极小的,所以我们发病率、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在全球来看是极低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严格的措施执行,面对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我们很容易“破防”,一旦“破防”,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将是巨大的。
04
白岩松:
另外有一种声音在议论,现在奥密克戎在变异的过程中越来越弱了,死亡率在下降,重症数在下降,同时无症状感染者转化率都变得很低了,既然都很轻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这么严?
梁万年:
从病毒和疾病本身来看,确实展示了这个特点,从奥密克戎的变异株来看,它的传播性在加快,隐匿性在增强,同时对疫苗对感染后所形成的免疫的逃避能力也在增加,从疾病的症状来看,无症状和轻症的比例在增加,致死率也在下降,这是个事实。但是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衡量一个疾病的危害性有两种不同的视角。
1、国际上通用的视角,群体视角,而不是个体的视角:重要的是看这个病的死亡率,这个死亡率计算的分母是全人群,分子是感染这个疾病后导致死亡的人群。
2、个体视角:往往是对患病的个体来看这个疾病危害度有多重,奥密克戎的症状的严重度在下降,算个体的危害是病死率,病死率的分母是感染或者是患病的人群,分子是因为疾病后死亡的人群。
我们搞公共卫生的,搞疫情防控的人,看的重点危害是它的死亡率,如果感染人口量很大,虽说病死率很低,两个一乘,死亡率是高的,死亡的总量指标是大的,所以它仍然是一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它会导致一些超额的死亡,或者叫额外死亡,所以我们在现阶段对疾病的防控手段,包括我们的药物、疫苗还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理想状况的情况下,加强防控,对保护生命也是必要的。
05
白岩松:
接下来就关注代价的问题,近这几个月议论这个问题的人会越来越多:病毒在减弱,对经济的冲击却在加大,我们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你怎么看待代价问题,尤其在经济层面?
梁万年:
做疫情防控一方面是要控制住疫情,另一方面是要平衡疫情的控制和社会经济发展,包括老百姓正常生产生活的维持,如何平衡好它,就是一个均衡的问题,理论上来说,一个传染病的疫情,它必会造成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对正常生活的影响,那么如何来衡量,在两害中如何取其轻,就是要用动态的眼光来总体上均衡,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算代价的时候,一定是算总体上的。
包括代价付出之后产生的收益,也是要算总体的账的,这种总体上,要加上生命的维护,我们正常的医疗服务的共进,再加上经济的发展,正常生产生活的维护,所以算账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算,它肯定是片面的,应该把社会、民生,大的账,甚至是局部地区和整体之间的关系,短期的代价和长远的代价,都要综合考虑。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我们中国所采取的防控的策略方针是极具成本效益的,也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06
白岩松:
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期待,生产和生活的秩序能尽早地恢复到正常,针对这一点,有没有时间表,我们为此应该做些什么?
梁万年:
近三年的疫情防控,我们都在期盼着有能够战胜疫情的这一天,能够恢复到2019年以前的状况,我想,对政府也好,对我们老百姓也好,都是期盼,这种时间表,我们也在努力,努力战胜疫情,但是现阶段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很难明确说,在几月份几个月我们就达到了这种标准。
记得过去我们说过,如果真的要战胜疫情,我们对病毒、疾病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深,现在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它的变异还在加快,变异了之后,奥密克戎它的病毒性在下降,病死率在下降,但是奥密克戎并不一定就是终点的变异株,这一点科学上是比较肯定和明确的,那么它再变的话会怎么样,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包括我们对疾病本身,疾病感染以后,它的后遗症现在又放到了重要的科学问题上来,第二个方面从我们战胜疾病的武器和手段来看,我们现在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我们的疫苗防重症防死亡的效果是好的,但是防感染的效果没有那么好,我们还是要再继续努力,因为我们还在加快研发药物,加快疫苗的研发和接种策略,我想达到这个期盼需要我们全社会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坚持下来,树立信心,一定会战胜疫情。
07
白岩松:
我们针对时间表再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性的推进,比如来年春天,两会也开完了,我们来逐步放松疫情防控政策,让日常生产生活恢复秩序,未来几个月的时间加快老年人疫苗的接种、医院的建设、防止挤兑、药品尽早跟大家见面等等,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大家都愿意配合,这方面您觉得怎么样?
梁万年:
这个时间咱们从科学上来说是无法明确划定的,但是这三年的疫情抗击,可以说我们一直是按照这种方式在做的,我们一直在持续根据我们病毒的了解,根据我们的能力和手段,工具箱的丰富,在不断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策略和措施,我们的防控方案,从头一版到第九版,都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一直在持续地优化、完善、和调整相关的措施和组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正如你说的,我们必须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包括我们的医疗救治、老百姓的健康素养、基层能力建设、药物的研发、疫苗的进一步的接种,等等,我们现在还是要再加一把劲,把我们的疫苗接种率,特别是弱势人群、老年人群的接种率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快药物的研发和生产,特别是口服的,在老百姓家庭就能用的一些药,这些都是我们期盼的。
08
白岩松:
你们有没有推算过,现在我们就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等于说是疫情防控政策发生重大的改变,可能的后果或者现状怎么样?
梁万年:
我们做过这方面的测算,因为奥密克戎的变异株它的传播力,比以往的德尔塔病株要快很多,现在的BF.5、BF.7传播更快,也就是说只要你一放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感染,这种感染的概率那有百分之几十,即使它的病死率比较低,但总的死亡率会比较高,就会造成大量的感染、重症、死亡。另外有大量的感染者,出现症状后去就医,就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挤兑之后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就很难保证,那么自身所产生的死亡和重症就会出现,这是我们非常担忧的。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刹车机制,放开它之后一旦出现情况,再想把它控制住,是很难的。
09
白岩松:
现在很多防控政策比较僵化,比如说饭店老板让顾客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戴口罩,吃饭的时候摘下来,下一口不吃之间又戴上,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情况?怎么去避免?
梁万年:
我也看到了媒体报道的这些情况,首先,动机肯定是好的,为了更好的防控,但是做得如何科学是很重要的。精准防控、科学防控是非常关键的,不论是地方部门也好,还是个人也好,都是强调科学强调结合实际的可操作性。
10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在会上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运行。我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要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以快制快,阻断疫情传播,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极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动态清零”是我国控制急性传染病的总原则,也是我们新冠防控的总方针,在过去近三年的时间里面,中国本土出现了300多起由境外输入导致本地发生的疫情,这些疫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实践证明,“动态清零”总方针是科学的,效果是显著的,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所以目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吴尊友介绍,传染病从高流行地区向低流行地区蔓延扩散,就像水从高位向低位流动一样,它是传染病传播扩散的一种自然规律,发生在武汉的疫情被控制以后,我国主要是境外输入造成本地的疫情传播扩散,所以我国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实践证明这个总策略是科学的,是有效的。
本文来源自检验医学网,不代表辉瑞环境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